編者按
近日,《美國婦產科雜志》(Am J Obstet Gynecol)發(fā)表了一篇探討未生育女性中不孕癥與宮頸機能不全(CI)關系的論文。研究得出結論,未生育女性的CI與不孕癥及其治療相關,不孕癥女性生育治療后的CI風險僅見于無流產史的女性。以上結果為改善接受生育治療人群預防早產的風險評估和管理策略提供了重要信息。該研究的第一作者是廣東省第二人民醫(yī)院產科孟麗麗主任醫(yī)師。
研究背景
隨著工業(yè)化發(fā)展、教育程度增加和社會觀念的變化,導致結婚年齡的推遲,所以不孕癥發(fā)生率增加,導致越來越多的婦女采用輔助生殖技術來生育后代。當前,對于這個亞人群的早產和宮頸機能不全研究相當匱乏。
1、早產問題及CI的挑戰(zhàn)
早產是新生兒發(fā)病和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而導致晚期流產和早產的關鍵病因之一是CI。盡管醫(yī)學界已經在預防早產方面投入了大量研究,并努力減輕早產對產婦和新生兒的影響,但對于CI的潛在病因和風險因素的研究卻相對較少。目前,大多數研究集中于特定的臨床人群,而缺乏基于國家級數據庫的大規(guī)模流行病學研究。
2、不孕癥及輔助生殖技術的潛在影響
對于有生育需求的不孕癥夫婦,輔助生殖技術如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或卵巢刺激治療,是常見的解決方案。然而,通過輔助生殖技術懷孕的女性往往面臨更高的不良妊娠結局風險,包括早產、妊娠高血壓、低出生體重等。
曾有小樣本研究提示,接受輔助生殖治療的女性CI的發(fā)生率顯著高于普通人群。例如,一項針對中國女性的研究發(fā)現,IVF治療的患者中CI的發(fā)生率為2.3%,遠高于普通女性的0.61%。盡管如此,目前仍不清楚不孕癥本身與CI風險之間的關系,以及這一風險是否會因接受生育治療而進一步增加。
本研究旨在利用瑞典國家出生人口登記冊,探討首次懷孕的女性中不孕癥與CI之間的關系,并探索這一關系是否受到輔助生育治療方法的影響。通過該研究,我們希望為早產預防提供更有效的風險評估依據。
研究方法
本研究為一項基于瑞典國家健康數據庫的病例對照研究,研究時間跨度為1992至2012年。通過診斷編碼識別CI病例,并按照1:10的比例隨機抽取對照組。數據分析使用多變量邏輯回歸模型,計算不同組之間的校正后比值比(aOR)。調整母體特征(如年齡、身高、體重指數等)和疾病/手術史(如糖尿病、多囊卵巢綜合征、宮頸手術史等),以評估不孕癥和生育治療對CI的影響。最終分析不孕癥與CI的直接關聯及其是否受到輔助生育治療的影響。
研究結果
1、不孕癥與CI的關系
與無不孕癥史的女性相比,有不孕癥史的女性發(fā)生CI的風險增加近2倍(校正后OR=1.91)。
在未接受輔助生殖治療的不孕癥女性中,CI的風險也明顯增加(校正后OR=1.60)。
2、輔助生殖治療與CI的關系(研究人群:不孕癥女性)
接受輔助生殖治療的不孕癥女性,比未接受輔助生殖治療的不孕癥女性發(fā)生CI的風險更高(校正后OR=1.49)。
在無流產史的不孕癥女性中,輔助生殖治療與CI的關聯尤為顯著,風險提高近3.5倍(校正后OR=3.48)。
然而,在有流產史的不孕癥女性中未觀察到輔助生殖治療與CI的顯著相關性。
臨床研究
1、風險評估與管理
在接受輔助生殖治療的不孕癥女性中,特別是沒有流產史的女性,可能需要更早期、更密切的產前監(jiān)控,例如宮頸長度篩查和激素干預。
臨床醫(yī)生應根據患者的既往妊娠史制定個性化的治療和隨訪計劃。
2、優(yōu)化輔助生殖治療
輔助生殖治療不僅僅解決了不孕癥問題,也可能通過某種機制增加了妊娠并發(fā)癥的風險。需要進一步研究輔助生殖技術可能導致宮頸結構或功能變化的機制,如是否因激素用藥或取卵、移植手術引起宮頸組織損傷。
可以改進現有的輔助生殖技術,減輕對子宮頸和子宮環(huán)境的影響。
3、健康教育和決策支持
輔助生殖治療患者應提前了解潛在的妊娠并發(fā)癥風險,包括CI、早產等,以便更好地參與治療決策。
輔助生殖治療患者需接受早期宮頸監(jiān)測(如超聲評估宮頸長度),結合激素治療或預防性宮頸環(huán)扎術以降低早產風險。
個體化治療:基于不孕癥病史及流產史分層,管理患者風險。
研究價值
填補相關領域空白:目前CI的指南中沒有這方面的論述,國際上也沒有大樣本報告。這項基于瑞典國家數據庫的研究,首次以大樣本量從人口學水平探索不孕癥及其治療方法與CI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該領域的空白。
提醒改變觀念:本研究揭示了不孕癥女性亞組(是否使用輔助生殖治療及是否有流產史)下的CI風險差異,為未來針對性干預措施的設計提供了重要依據。擴展了輔助生育技術的安全性研究范疇,既往我們只關注輔助生育技術的子代安全性,而研究提示我們也要關注輔助生育技術的母體安全性,尤其是早產原因研究比較匱乏。例如,早產會影響分娩方式、增加宮內感染風險。因此,今后更需要生殖醫(yī)學與圍產醫(yī)學緊密協(xié)作,共同保障輔助生殖受孕患者的醫(yī)療安全。
關于孟麗麗教授作為瑞典卡羅林斯卡醫(yī)學院訪問學者,使用瑞典國家數椐庫開展這項研究的契機,以及研究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難,孟麗麗教授接受了婦產科在線的專訪并進行了精彩的分享。
寫在最后,廣東省第二人民醫(yī)院產科于2023年6月創(chuàng)立了中國第一個“生殖產科”,將進一步推動本機構及相關中國不孕癥女性妊娠后的臨床轉化研究。
孟麗麗教授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yī)院 產科負責人、主任醫(yī)師、博士、碩士生導師
瑞典卡羅林斯卡醫(yī)學院醫(yī)學流行病學與醫(yī)學統(tǒng)計學訪問學者
廣東省保健協(xié)會母嬰安康分會常務委員
廣東省臨床醫(yī)學學會—胎兒醫(yī)學專業(yè)委員會青年委員
婦幼保健院評審專家、廣州市綜合醫(yī)改考核專家
廣東省醫(yī)學會婦幼保健學分會第四屆委員會委員
產科與促進自然分娩專委會第二屆委員會委員
廣東省健康管理會委員會委員
廣東省醫(yī)師協(xié)會母胎醫(yī)學醫(yī)師分會母胎感染疾病成員
美國小兒和圍產期流行病學研究學會會員(SPER)
廣東省營養(yǎng)學會公共營養(yǎng)學會委員、廣東省免疫學會會員
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廣東經濟科教頻道舉辦的第二屆我最喜愛的“嶺南大醫(yī)生”獲得者
廣州日報主辦的第二屆“廣州實力中青年醫(yī)師”獲得者
以第一或者共同第一作者發(fā)表SCI文章10篇,單篇最高影響因子11.25
主持省級課題3項,市級課題1項,參與國自然多項,參與中山大學臨床研究1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