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最廣泛的避孕方式是口服復方避孕藥。然而,與促滲劑和陰道環(huán)一樣,單純孕激素避孕藥、埋植避孕劑、長效避孕醋酸甲孕酮針和具藥宮內(nèi)節(jié)育器也是可供選擇的避孕措施。復合避孕藥包含20-50μg的孕酮和乙決雌二酮。訣諾酮是第一種有效應用在口服避孕藥中的孕酮,它被劃分為第一代孕酮。訣諾孕酮和左訣諾孕酮是第二代孕酮,而去氧孕烯、孕二烯酮和諾孕酮是第三代孕酮。屈螺酮(第四代孕酮)是最新應用于復合避孕藥中的成分。復合避孕藥通過多種機制生效:負反饋作用減少濾泡生成、黃體生成素水平和排卵。孕酮成分通過影響子宮頸粘液、子宮內(nèi)膜和輸卵管活動性從而實現(xiàn)避孕功能。避孕藥依個人體質(zhì)不同而不同,但是即使效果不顯著,它也是最有效的避孕形式。
靜脈血栓的風險
除了有效避孕,復合口服避孕藥還有其他非避孕功能(包括減少失血、減輕痛經(jīng)、減少囊腫形成和降低卵巢癌/子宮內(nèi)膜癌的風險)。然而,它并不是沒有副作用。我們很早認識到使用復合避孕藥的患者靜脈血栓的幾率增加。這是由于它的雌激素成分的作用,雌激素影響了凝血因子的合成。為了減少患靜脈血栓的風險,藥物中雌激素的含量減少,之后孕酮也被加入到藥物中。盡管新加入的孕酮增加了臨床效應,但是報告顯示孕酮增加靜脈血栓風險。有很多因素影響發(fā)生靜脈血栓的風險。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隨年齡和身體質(zhì)量指數(shù)的增加而增加。家族史、血液疾病、制動、靜脈曲張和懷孕都會影響女性靜脈血栓的形成。因此,這些因素需要與激素避孕和復方避孕藥影響靜脈血栓所鑒別。現(xiàn)在的調(diào)查普遍發(fā)現(xiàn)復合避孕藥是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之一。減少決雌醇含量可以一定程度降低靜脈血栓風險。大多數(shù)研究發(fā)現(xiàn)三四代復合口服避孕藥要比第二代避孕藥的風險更高。研究未能發(fā)現(xiàn)差異的結論依據(jù)是小概率靜脈血栓事件。
文章總結
Lidegaard和他的同事總結了最新由激素避孕藥引起靜脈血栓的數(shù)據(jù)。在之前的研究中,研究者發(fā)現(xiàn)與不服用避孕藥的患者相比,第一年服用避孕藥的患者形成靜脈血栓的風險最高(比基線高八倍)。四年后其風險仍舊高三倍。不同國家的基線水平也有區(qū)別,服用第二代避孕藥的風險高3倍,第三代和第四代要高6—7倍。絕對的風險很小但是不能夠忽略。研究人員稱第二代口服避孕藥由于其低含量的雌激素成為口服避孕藥的首選。如果出現(xiàn)不良反應,可以改用第三代或者第四代避孕藥。有靜脈血栓風險的患者應該選用單純孕酮制劑,DMPA注射胡總子宮環(huán)。有形成靜脈血栓高風險的年長女性也應該選用第二代避孕藥。
在正常生理條件下,凝血和出血機制是受控制的,因此二者發(fā)生率很低。然而,很多因素可能打破這種平衡。血管問題、遺傳因素、缺乏運動、肥胖、激素和口服避孕藥都能影響凝血功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與第二代避孕藥相比,新一代孕酮組成的復方口服避孕藥可使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加倍。Lidegaard和他的同事解釋為性激素結合球蛋白水平的不同作用。新型雌激素減少其水平,并且影響藥物的作用。然而,還有其他的解釋。剛使用激素避孕藥的人更可能被開處新藥。大多數(shù)靜脈血栓在用藥第一年發(fā)生,因此新用藥者風險更高。新藥更安全,因此有患靜脈血栓高風險的女性更易被開處新一代避孕藥。屈螺酮有抗雄激素的功能,因此常被應用。有高雄激素血癥的女性(主要是多囊卵巢綜合癥)更容易有血管疾病和患靜脈血栓。這篇文獻傳達的信息是,選擇復合避孕藥必須謹慎,而且有個體性差異。選擇時要考慮到年齡、身體質(zhì)量指數(shù)、家族史和其他危險因素。復合避孕藥形成靜脈血栓的風險與其避孕功能相當?;颊邞摫桓嬷o脈血栓的癥狀以防止更加嚴重的并發(fā)癥。
靜脈血栓的風險
除了有效避孕,復合口服避孕藥還有其他非避孕功能(包括減少失血、減輕痛經(jīng)、減少囊腫形成和降低卵巢癌/子宮內(nèi)膜癌的風險)。然而,它并不是沒有副作用。我們很早認識到使用復合避孕藥的患者靜脈血栓的幾率增加。這是由于它的雌激素成分的作用,雌激素影響了凝血因子的合成。為了減少患靜脈血栓的風險,藥物中雌激素的含量減少,之后孕酮也被加入到藥物中。盡管新加入的孕酮增加了臨床效應,但是報告顯示孕酮增加靜脈血栓風險。有很多因素影響發(fā)生靜脈血栓的風險。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隨年齡和身體質(zhì)量指數(shù)的增加而增加。家族史、血液疾病、制動、靜脈曲張和懷孕都會影響女性靜脈血栓的形成。因此,這些因素需要與激素避孕和復方避孕藥影響靜脈血栓所鑒別。現(xiàn)在的調(diào)查普遍發(fā)現(xiàn)復合避孕藥是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之一。減少決雌醇含量可以一定程度降低靜脈血栓風險。大多數(shù)研究發(fā)現(xiàn)三四代復合口服避孕藥要比第二代避孕藥的風險更高。研究未能發(fā)現(xiàn)差異的結論依據(jù)是小概率靜脈血栓事件。
文章總結
Lidegaard和他的同事總結了最新由激素避孕藥引起靜脈血栓的數(shù)據(jù)。在之前的研究中,研究者發(fā)現(xiàn)與不服用避孕藥的患者相比,第一年服用避孕藥的患者形成靜脈血栓的風險最高(比基線高八倍)。四年后其風險仍舊高三倍。不同國家的基線水平也有區(qū)別,服用第二代避孕藥的風險高3倍,第三代和第四代要高6—7倍。絕對的風險很小但是不能夠忽略。研究人員稱第二代口服避孕藥由于其低含量的雌激素成為口服避孕藥的首選。如果出現(xiàn)不良反應,可以改用第三代或者第四代避孕藥。有靜脈血栓風險的患者應該選用單純孕酮制劑,DMPA注射胡總子宮環(huán)。有形成靜脈血栓高風險的年長女性也應該選用第二代避孕藥。
在正常生理條件下,凝血和出血機制是受控制的,因此二者發(fā)生率很低。然而,很多因素可能打破這種平衡。血管問題、遺傳因素、缺乏運動、肥胖、激素和口服避孕藥都能影響凝血功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與第二代避孕藥相比,新一代孕酮組成的復方口服避孕藥可使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加倍。Lidegaard和他的同事解釋為性激素結合球蛋白水平的不同作用。新型雌激素減少其水平,并且影響藥物的作用。然而,還有其他的解釋。剛使用激素避孕藥的人更可能被開處新藥。大多數(shù)靜脈血栓在用藥第一年發(fā)生,因此新用藥者風險更高。新藥更安全,因此有患靜脈血栓高風險的女性更易被開處新一代避孕藥。屈螺酮有抗雄激素的功能,因此常被應用。有高雄激素血癥的女性(主要是多囊卵巢綜合癥)更容易有血管疾病和患靜脈血栓。這篇文獻傳達的信息是,選擇復合避孕藥必須謹慎,而且有個體性差異。選擇時要考慮到年齡、身體質(zhì)量指數(shù)、家族史和其他危險因素。復合避孕藥形成靜脈血栓的風險與其避孕功能相當?;颊邞摫桓嬷o脈血栓的癥狀以防止更加嚴重的并發(fā)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