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wèi)生組織提出的患者血液管理(PBM)的核心內(nèi)容為:優(yōu)化術前紅細胞量;減少圍手術期失血量;增加個體對貧血的耐受性,把握急性輸血指征。因此,PBM是整體解決圍手術期患者貧血、出血和異體輸血的優(yōu)化方案。PBM的全球定義是以患者為中心,采用系統(tǒng)化、循證醫(yī)學的方法,通過管理和保護患者自己的血液以改善其結(jié)局,同時提高患者安全和主動參與意識。
《婦科圍手術期患者血液管理專家共識(2024版)》參考國內(nèi)外研究成果和相關指南建議,結(jié)合臨床實踐經(jīng)驗,在2019版基礎上進行修訂,旨在為臨床醫(yī)師、護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等提供規(guī)范化和可行的婦科圍手術期患者PBM的實施方案。
一、術前患者血液管理
(一)術前血液狀態(tài)的評估及管理
1、采集病史
主要針對患者的血液狀況采集相關的病史,包括是否有活動性出血或貧血,是急性還是慢性貧血,患者輸血及輸血相關并發(fā)癥史、血液疾病及血液疾病家族史、有無腎臟疾病、有無服用影響凝血的藥物。
2、實驗室檢查
①血常規(guī);
②肝腎功能、出凝血功能篩查;
③鐵代謝檢查;
④C反應蛋白(CRP)。
3、多學科協(xié)作
實施PBM,需要麻醉科、輸血科、血液科等多學科團隊共同制定患者血液管理計劃,盡早評估手術患者,充分術前準備,對復雜惡性腫瘤手術患者更應該做好計劃和預案。
(二)貧血管理
貧血是圍手術期患者中最常見的問題。婦科患者術前貧血患病率為24%~45%,其中,缺鐵性貧血在婦科惡性腫瘤圍手術期患者中的發(fā)生率高達81.4%。術前貧血是手術患者不良結(jié)局的獨立危險因素,其死亡率更高、并發(fā)癥更多、住院時間更長、術后恢復更差,以及異體輸血量顯著增加。
PBM的理念是推薦以非輸血的方式糾正擇期手術患者的術前貧血,對急診和限期手術的貧血患者,術前需要積極治療貧血。
1、貧血與缺鐵性貧血的診斷
(1)婦科常見貧血病因:主要為失血性貧血和骨髓造血不足性貧血。失血性貧血常見原因是異常子宮出血(AUB)。骨髓造血不足性貧血除患者患有血液病外,主要病因為婦科惡性腫瘤、放化療等。
(2)貧血診斷及分級:建議采用WHO(2011)的貧血診斷標準,以便更早識別潛在的貧血狀態(tài),積極糾正貧血。我國也制定了貧血診斷標準(表1)。推薦對于婦科良性疾病手術前,貧血在1級以上(Hb≤90 g/L)的患者,應糾正貧血達正常后再手術。
(3)貧血的分型:根據(jù)紅細胞形態(tài),可分為大細胞性貧血、正細胞性貧血、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根據(jù)貧血進展速度分為急、慢性貧血。根據(jù)血紅蛋白濃度分輕、中、重、極重度貧血。根據(jù)骨髓紅系增生情況分為增生性貧血(如溶血性貧血、缺鐵性貧血、巨幼細胞貧血)和增生低下性貧血。急性及慢性AUB導致的失血性貧血是婦科貧血的重要原因,故最常見的貧血類型為小細胞低色素性的缺鐵性貧血(IDA)。本共識側(cè)重于IDA及缺鐵的評估與診治。
(4)缺鐵性貧血:鐵是人體的必需元素,人體一般含鐵元素3~5 g,其中2/3用于合成血紅蛋白,30%以鐵蛋白及含鐵血黃素的形式儲存。鐵缺乏(ID)包括絕對性ID和功能性ID。
絕對性鐵缺乏分為三個階段:
①儲存鐵減少期(irondepletion);
②缺鐵性紅細胞生成減少期(IDE);
③IDA期。
功能性ID指體內(nèi)鐵儲備充足,但鐵從儲存池釋放障礙導致IDE和貧血,通常出現(xiàn)在患有復雜內(nèi)、外科疾病的患者,感染高風險地區(qū)的人群以及接受重組人促紅細胞生成素(EPO)治療的人群。
術前貧血的評估可參照以下流程進行(圖1)。
2、貧血治療
(2)促紅細胞生成素:能夠減少輸血,僅適用于患有慢性病性貧血(炎癥性貧血)的患者。應用的實驗室指標:Hb<120 g/L,鐵蛋白>100 μg/L,轉(zhuǎn)鐵蛋白飽和度<20%和(或)CRP>5 mg/L的功能性鐵缺乏。因EPO有引起血栓的風險,不推薦用于血液高凝狀態(tài)及未控制的嚴重高血壓患者。應用EPO時必須聯(lián)合鐵劑。注意應用時定期檢測血常規(guī),Hb>120 g/L,紅細胞壓積>36%不宜使用。
本共識推薦:婦科疾病合并的貧血多為缺鐵性貧血,術前有缺鐵性貧血的良性疾病患者,應在處理原發(fā)疾病的同時,采取口服或靜脈補鐵治療,貧血糾正后再行手術治療;惡性腫瘤及需要盡快手術的患者,可考慮靜脈補鐵治療糾正貧血。
(3)其他:大細胞性貧血經(jīng)檢查維生素B12及葉酸水平證實為巨幼紅細胞性貧血者應進行葉酸和維生素B12補充治療。
3、其他疾病所致貧血的糾正
對于婦科良性疾病月經(jīng)過多導致失血性貧血,可使用氨甲環(huán)酸、孕激素、短效口服避孕藥減少月經(jīng)量,必要時使用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類似物(GnRH-a)或米非司酮誘導患者閉經(jīng)。
4、術前使用抗血栓藥物患者的管理
對正在服用抗血栓藥物的患者,應請麻醉科、心內(nèi)科、血管外科等會診,決定抗血栓藥物的調(diào)整?!吨袊胀ㄍ饪茋中g期血栓預防與管理指南》已做了詳細說明,常見抗血栓藥物在圍手術期的調(diào)整見表4。
5、術前腹主動脈球囊置入
對于預估盆腔手術視野顯露比較困難的、預判術中骶前出血可能性較大的患者,術前可行腹主動脈球囊置入,術中根據(jù)情況行腹主動脈球囊阻斷術。
6、術前輸血
部分患者由于病情的發(fā)展在術前貧血的診治過程中需要進行急診或盡早手術,這種情況下,可以根據(jù)術前貧血的診治情況輔以限制性輸血策略以解決急診手術的問題。
二、術中患者血液管理
(一)麻醉
1、麻醉
對疑難危重,或估計術中出血量大、風險高患者,術前應進行多學科討論。
2、術中生命體征監(jiān)測
血壓、脈搏、血氧飽和度、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PetCO2)、體溫、心率、心電圖、尿量等。危重或高風險患者應監(jiān)測有創(chuàng)動脈壓和動態(tài)血流動力學指標如每搏量變異(SVV)和脈壓變異(PPV),以優(yōu)化術中容量管理。必要時監(jiān)測心臟輸出量。有條件的單位應床旁監(jiān)測患者Hb/血細胞比容、凝血功能、血氣等。
3、詳細記錄術中失血量
負壓瓶吸引量和紗布失血量。
4、根據(jù)手術情況維持患者體溫于正常范圍內(nèi),并選擇合適的體位,避免手術區(qū)域靜脈壓過大。
5、控制性降壓
預計患者有大量失血的風險,可考慮控制性降壓,將平均動脈壓控制在50~65 mmHg。控制性降壓單獨應用時,其可使血液黏滯度升高,血流速度下降,機體組織氧攝取率增加,并可能導致重要臟器灌注及氧供不足,血栓形成,引起臟器損傷甚至功能障礙。因此需密切關注基礎血壓,并權(quán)衡失血風險和重要器官灌注后方可考慮使用。
(二)自體輸血模式
1、貯存式自體輸血
在擇期手術前數(shù)周或數(shù)日之內(nèi)(一般提前3日)采集患者自身血液并貯存,以備手術時使用。
(1)適應證
①術前評估術中失血量可能超過總循環(huán)血量的20%且必須輸血的患者;
②身體一般情況好,Hb>110 g/L或紅細胞壓積>0.33,將行擇期手術且需簽署同意書的患者;
③稀有血型配血困難的患者;
④對輸異體血產(chǎn)生免疫抗體的患者;
⑤拒絕輸注同種異體血的患者。
(2)禁忌證
①Hb<100 g/L;
②有細菌性感染;
③凝血功能異常和造血功能異常;
④術中輸血可能性小。
(3)慎用情況
①冠心病、嚴重主動脈瓣狹窄等心腦血管疾病及重癥患者;
②惡性腫瘤患者。
2、回收式自體輸血
是指術中利用血液回收裝置,對患者的體腔積血、手術失血、術后引流血液進行回收、抗凝、洗滌、濾過等處理,然后回輸紅細胞給患者。
(1)適應證
①預計術中出血量大的患者;
②無感染、非惡性腫瘤的患者。
(2)禁忌證
當血液受到外來有害物質(zhì)污染時,受污染的血液不可回收。
本共識推薦:在異位妊娠出血、黃體破裂及子宮肌瘤切除等良性疾病手術中,積極采用回收式自體輸血。
3、急性等容血液稀釋
在麻醉后、手術開始前,抽取患者一定量的自體血備用,同時輸入膠體液或一定比例晶體液補充血容量,從而減少手術出血時血液有形成分的丟失,根據(jù)手術出血情況,在術中將自體血回輸給患者。
(1)適應證
①估計術中失血量大的患者;
②身體一般情況好,Hb≥110 g/L(血細胞比容≥0.33)的患者;
③非惡性腫瘤患者。
(2)禁忌證
①低蛋白血癥;
②凝血功能障礙;
③不具備監(jiān)護條件;
④心肺功能不全。
(三)手術操作
1、減少醫(yī)源性失血
術前仔細評估患者,合理規(guī)劃手術路徑和范圍,術中細致止血,爭取最少的醫(yī)源性失血。
2、微創(chuàng)手術的應用
醫(yī)院有相應的設備,擁有嫻熟技術配合默契的手術團隊,醫(yī)生結(jié)合患者病情可以選擇腹腔鏡手術、陰式手術、宮腔鏡手術等微創(chuàng)手術。
3、有效止血
采用電刀、超聲刀、氬氣刀等設備輔助止血,并可采用止血紗布,止血凝膠等輔助生物材料術中有效止血。
4、減少手術部位出血
采用局部血管收縮劑減少手術部位出血。大出血時可采用動脈栓塞、腹主動脈球囊。
(四)止血藥物
1、常用藥物
氨甲環(huán)酸、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復合物、去氨加壓素、重組凝血因子Ⅶ、凝血因子Ⅷ濃縮物和鈣等。
2、止血藥物的選擇
與麻醉醫(yī)師必要時聯(lián)合血液科及輸血科醫(yī)師共同判斷,根據(jù)患者狀況選擇不同的止血藥物。
①纖維蛋白原<150 mg/dl時,可輸注纖維蛋白原;
②出現(xiàn)傷口明顯滲血及凝血時間延長,應糾正低體溫,檢查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DIC)相關指標及血小板計數(shù)。如血小板減少,輸注血小板;如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延長,血小板計數(shù)正常,纖維蛋白原正?;蛏撸斪⑿迈r冰凍血漿;如PT、APTT延長,血小板計數(shù)減少,纖維蛋白原降低,使用凝血酶原復合物、冷沉淀及血小板;
③纖溶亢進時,應使用氨甲環(huán)酸;
④嚴重滲血且常規(guī)治療手段失敗時,可在補充凝血底物后使用重組活化凝血因子Ⅶ。
(五)限制性輸血
當術中Hb<70 g/L或有缺血性心臟病史的患者Hb<80 g/L時應輸注紅細胞。Hb介于70~100 g/L之間時,臨床醫(yī)師需結(jié)合患者的血容量狀況、有無進行性出血、進行性器官缺血、低氧導致并發(fā)癥的危險因素(如低心肺儲備或組織高氧耗),并根據(jù)患者血細胞比容、血氧飽和度、凝血功能等指標,綜合判斷是否需要輸血。
三、術后患者的血液管理
1、貧血管理的必要性
在大手術后,高達90%的患者存在貧血,主要原因包括術前貧血、圍手術期失血、術后營養(yǎng)攝入不足等。特別是婦科惡性腫瘤患者,由于手術范圍大,可能失血較多,更易出現(xiàn)術后貧血。此外,由于手術炎癥反應導致鐵調(diào)素增多,鐵調(diào)素的鐵螯合作用抑制了小腸對鐵的吸收,儲存鐵的釋放減少也導致貧血的發(fā)生及加重。因此術后患者的血液管理也非常重要。
2、貧血的管理原則(同術前)
(1)重新評估并優(yōu)化紅細胞生成和貧血管理。術后主要觀察血常規(guī),盡最大可能避免術后二次出血,及時發(fā)現(xiàn)術后出血并積極處理。
(2)若患者術后貧血嚴重,或貧血持續(xù)存在,且血紅蛋白無回升趨勢,應對患者進行積極治療。建議采用靜脈鐵劑治療;合理使用止血藥和抗凝藥物(低分子肝素或新型口服抗凝藥等),預防上消化道出血和感染。治療至血紅蛋白恢復正常后,應繼續(xù)口服鐵劑3~6個月。
總之,婦科圍手術期PBM需要多學科、多部門協(xié)作,目標是使患者得到最佳治療方案,獲得最佳臨床結(jié)局。通過術前對患者血液狀態(tài)評估,診治貧血,改善凝血功能;術中仔細操作,盡可能減少失血,進而減少或避免異體輸血;術后注意觀察患者是否有繼續(xù)出血的癥狀及體征,對術后貧血嚴重,或貧血持續(xù)存在且Hb無回升趨勢時,應進行積極的對癥治療,爭取患者得到最佳臨床轉(zhuǎn)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