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即農歷正月二日。祭財神、回娘家都是一種很有特色的漢族過年風俗。這一天漢族民間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丶視r要攜帶禮品,名為帶手或伴手。


  漢族民間認為嫁出去的女兒在初一這天不能回門,回門會把娘家吃窮,只有在年初二以后才能回娘家。嫁出去的女兒們,便在大年初二這一天,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


  最隆重的回娘家正是婚后第一次回娘家,這一次新姑爺登門,不亞于新媳婦出嫁。娘家那頭隆重地稱其為:待女婿(或叫待新親)。


  這次回娘家,女婿比閨女位置要高得多,他是娘家的主賓。招待新女婿的酒席很有講究,既然是請的新女婿,新女婿當然就得坐上席,每上一道菜,都要新女婿先拿筷子吃第一口,他不動筷子,任何人都不能動這道菜。


  這天中午,光吃菜可不行,還要喝酒,既然女婿是主角,喝酒自然是少不了的。為了不至于喝醉過量,女婿會帶個代他喝酒的,此人能說會道,而且酒量極好。在酒場上,敬新女婿的酒多數由他們代喝了。


  按照早先的規(guī)矩,新媳婦回娘家,新女婿要給岳父母磕頭,由岳父母給磕頭錢。還要陪著丈夫去本家拜年的,所有的本家長輩、親戚都要拜,至于是否真正磕頭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從初二丈母娘家的第一頓開始,岳父家族的親戚會排著隊的請吃,上席,喝酒,還要給壓歲錢。回來接著去拜新郎的本家、親戚,也是吃飯,送禮,收的小錢卻是給新娘的。小兩口新年往往收入頗豐。


  新人結婚后的第一個春節(jié)過后,再回娘家,就沒有這么多規(guī)矩和講究了。


  年初二會娘家,也有些講究,如:回娘家,夫婿當同行,禮物須成雙!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飯。不但如此,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大年初二,孩子們都會提著鯉魚燈去討個好意頭。


  大年初二回娘家的習俗,從現在來看,更多的是提供了一個聚會的機會,讓許久未見的姊妹們,得以敘敘舊、話話家常。


  至于為什么是在初二(各地風俗不同,很多地方是初三)而不能初一呢?迷信觀念認定,已逝的老祖宗,年底(有說臘月28,有說29或30)從天上回家享受供奉;老祖宗如果看到家里有“外人”,就不愿進家了;已婚女人被認為是“外人”;所以已婚女人不能在家里過除夕、初一;老祖宗享用供奉后,在初一(或初二)晚上就回到天上了,女兒就可以回家了。這個規(guī)矩在舊社會特別是農村是很嚴格的,違反了就是大不敬。新社會人們雖然不相信鬼神,但仍是比較嚴格地遵守著。如果由于某種特別的原因,已婚女兒在家里過年,那可能父母、家人包括自己都會十分的不高興。這也是一種沿襲以久,而且可能還要執(zhí)行很長時間的文化現象。


  就是這樣一個個的風俗、傳統、甚至規(guī)習,合起來組成了---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