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婦科腫瘤學會(SGO)2022年會于3月18日至21日以線下結合線上會議的形式召開。作為全球婦科腫瘤領域的盛會,SGO年會匯聚了婦科腫瘤學領域的頂尖專家和學者,展示婦科腫瘤領域最新的研究進展及最佳的臨床實踐。

 

1.png

 

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統(tǒng)的常見惡性腫瘤,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王建六教授團隊全程關注SGO 2022年會上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等方面的最新進展,精心篩選出會議上的重要發(fā)言和臨床研究進展,形成系列報道,與廣大讀者分享。

 

撰稿:梁斯晨博士、王婧元博士、賀淼博士

審核:王建六教授

單位: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

 

2022年SGO會議中,前哨淋巴結(SLN)活檢術在婦科腫瘤患者中的應用仍是一個熱點問題,會議中共有三場大會發(fā)言、十余篇壁報交流。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婦科前哨淋巴結研究團隊針對較為熱點的SLN在高危型子宮內膜癌患者中的應用做了重點學習。

 

一、接受SLN活檢或系統(tǒng)淋巴結切除的高危子宮內膜癌患者預后對比研究

 

目的

SLN活檢(SLNB)作為低危子宮內膜癌患者的分期手段已被廣泛認可,其在高?;颊呷巳褐幸簿哂休^高的的靈敏度與陰性預測值。本研究比較了SLNB與系統(tǒng)淋巴結切除(LND)對高危子宮內膜癌患者預后的影響。

 

方法

納入無子宮外受累影像學證據的子宮內膜癌患者,無其他原發(fā)惡性腫瘤,定期隨訪。FIGO G3分級子宮內膜樣癌、特殊病理類型(非子宮內膜樣癌、子宮癌肉瘤)患者劃至高危組。這項回顧性研究將高?;颊呷巳悍譃镾LNB與LND組,對比兩組之間的預后差異。

 

結果

共納入189例患者,其中SLNB組46例,LND組143例。與LND組相比,SLNB組患者更可能采用機器人輔助的手術方式(P<0.001)。兩組間其他基線及臨床病理特征均無顯著差異。SLNB組與LND組患者的3年無進展生存期(PFS)(HR=1.04,95%CI 0.94~8.95,P=0.91)、3年總生存期(OS)(HR=2.90,CI 0.94~8.95,P=0.06)均無顯著差異。

 

結論

本研究數據表明,在高危子宮內膜癌人群中,接受SLNB或LND患者的短期預后無顯著差異。但限于回顧性研究的性質,隨訪時間較短且SLNB組病例數目有限,SLNB在高危子宮內膜癌患者中應用的安全性仍需高質量隨機對照研究的進一步驗證。

 

Nadeem R. Abu-Rustum教授點評

針對以上議題,Abu教授列舉了近年一些較為重要的研究數據。

 

2021年一項在13010例子宮內膜癌患者的研究發(fā)現,與系統(tǒng)淋巴結切除術(LND)相比,僅行SLNB對預后無明顯影響,根據GOG-99的標準劃分的高中危患者僅行SLNB也不影響預后。

 

Mayo和MSKCC近年的幾項合作研究揭示了一些有意義的結果。2018年Schlappe等的研究發(fā)現,在肌層浸潤深度>50%的高?;颊咧校琒LNB與LND腫瘤學結局,僅在合并LVSI的患者中有顯著差異。與Mayo標準LND的患者相比,通過SLN切除更少淋巴結的情況下,切除的陽性淋巴結數目無顯著差異;兩種評價淋巴結的方式在這類患者中的腫瘤學結局無顯著差異。

 

2019年的數據顯示,對于沒有巨塊型的淋巴結轉移,SLNB與LND在生存分析上無顯著差異。

 

2021年的另一項研究發(fā)現,FIGO G3且浸潤肌層深度>50%及非子宮內膜樣癌的患者,僅行SLNB與SLNB+LND的生存預后無顯著差異。

 

另有不同研究支持子宮內膜漿液性癌僅行SLNB,因其對比LND無顯著差異的腫瘤學預后。在癌肉瘤中也有相似數據支持。

 

針對高危型子宮內膜癌僅行SLNB的可行性,目前歐洲及中國的前瞻性研究正在進行,期待他們的結果。

 

二、在高級別子宮內膜癌患者中SLNB陰性能否反映腹主動脈旁淋巴結陰性?

 

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驗證在高級別子宮內膜惡性腫瘤患者中盆腔SLN活檢反映腹主動脈旁淋巴結狀態(tài)(para-aortic lymph node,PALN)的準確性,并闡述這部分患者如盆腔SLN陰性進而不接受輔助化療的術后復發(fā)風險。

 

方法

納入18歲以上、根據術后病理診斷為高級別子宮內膜惡性腫瘤的患者(G3子宮內膜樣癌、漿液性癌、透明細胞癌、癌肉瘤),這些患者均接受標準分期手術(經腹部/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雙附件切除+大網膜切除+盆腔淋巴結清掃±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切除),且術中評估無肉眼可見的子宮外病灶。這項回顧性研究總結分析了SLN與PALN的關系,以及SLN陰性、術后無輔助化療患者的復發(fā)情況。

 

結果

共納入110例符合入組條件的患者,其中63例患者接受了SLN與PALN切除,孤立PALN的陽性率為5.8%,盆腔SLN預測孤立PALN轉移的陰性預測值為94%,靈敏度為79%。110例患者中共75例因淋巴結陰性而未接受術后輔助化療,其中接受SLNB與接受SNLB+PALND患者的術后輔助治療率分別為60%(18/30)、57.8%(26/45)。中位隨訪1.5年,75例患者中共有15例術后復發(fā),遠處復發(fā)轉移率為14.7%(11/75)。

 

結論

高級別子宮內膜惡性腫瘤患者孤立PALN的轉移率高于文獻報道可接受的1%~3%的范圍,仍需要更多的證據進一步驗證單獨行SLN手術分期在高級別子宮內膜癌患者中的準確性。為改善預后,高級別腫瘤患者的術后輔助化療可能需要根據除腫瘤分級以外的其他因素進行調整,如分子分型等。

 

Nadeem R. Abu-Rustum教授點評

針對以上研究結果,Abu-Rustum教授認為,該項研究的樣本量較少,5.8%的孤立PALN轉移并不能以偏概全。

 

針對這項研究,需要明確以下幾個問題:(1)在這些病例中,雙側SLN示蹤的比例有多少?(2)SLN超分期是否應用于盆腔淋巴結的評估?(3)有多少患者因PALN陽性而改變了術后輔助治療的方法,如一些本來就存在危險因素的患者。

 

Abu-Rustum教授回顧了既往的文獻,大多數文獻報道的子宮內膜癌患者孤立PALN陽性的比例約在2%。組織學分級高、深浸潤肌層、特殊病理類型等雖然會增加PALN陽性的比例,但SLN超分期可以降低盆腔淋巴結的假陰性率,故孤立PALN陽性的概率安全可控。

 

他還提出,關于SLN仍然有一些問題需要引起大家思考,如孤立PALN的低體積轉移如何影響合并危險因素的子宮內膜癌患者的術后輔助治療方案?,F階段對侵襲性子宮內膜漿液性癌、癌肉瘤患者,無論其有無淋巴結微轉移,許多中心仍然建議患者進行系統(tǒng)性化療。

 

三、中高危子宮內膜癌老年患者SLNB的手術及腫瘤結局

 

背景

子宮內膜癌患者的年齡越大,合并并發(fā)癥的風險越高,手術治療的風險也越高,需要證明延長手術時間的手術步驟的合理性。SLNB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淋巴結切除,并降低分期不足或過度治療的風險。

 

目的

評估接受SLNB和盆腔淋巴結切除分期手術的中高危子宮內膜癌老年患者的手術及腫瘤結局。

 

方法

這是一項在三級醫(yī)學中心進行的回顧性研究,2007年到2017年間入選年齡>65歲的子宮內膜癌老年患者。干預措施為機器人輔助子宮切除術、雙側附件切除加單純淋巴結切除(84例)、淋巴結切除+SLNB(120例)或單純SLNB(74例)。采用T檢驗、卡方檢驗及Fisher檢驗等,比較手術時間、延長獲益時間、OS、PFS和無瘤生存期。

 

結論

基于SLNB的子宮內膜癌分期手術在中高危子宮內膜癌老年患者中是可行的,腫瘤結局類似,改善了手術相關指標。

 

四、比較子宮癌肉瘤患者行SLNB與系統(tǒng)性淋巴結切除術

 

目的

比較行SLNB或LND的子宮癌肉瘤患者的生存結果。

 

方法

入選1996年1月至2019年12月確診并行初次手術治療的子宮癌肉瘤患者。SLNB組行雙側SLNB,LND組不進行SLNB。

 

結果

最終SLNB組納入99例患者,LND組納入100例患者。兩組在年齡、分期、BMI、肌層浸潤、淋巴脈管浸潤、腹腔沖洗液陽性方面無明顯差異。SLNB組有85例(85.9%)行微創(chuàng)手術,淋巴結切除組有15例(15%)。SLNB組和LND組中位淋巴結切除個數分別為4個(1~3)、19(2~50)(P<0.001)。SLNB和LND組淋巴轉移分別出現了23例(23.2%)、22例(22%)(P=0.4)。SLNB組中有85例(85.9%)接受了術后治療,LND組中有71例(71%)(P=0.02)。

 

SLNB組和LND組分別平均隨訪33個月(1~205)、55.3個月(1~269)(P=0.001)。SLNB組和LND組的3年PFS分別為62.9%、52.3%(P=0.13),3年總生存率分別為72.1%和71.6%(P=0.68),分別有2例(2%)、4例(4%)出現了獨立淋巴結復發(fā)(P=0.26)。

 

結論

行SLNB與LND的子宮癌肉瘤患者的PFS與OS無明顯差異,SLNB充分評估淋巴結轉移情況并且對腫瘤學結果無影響。

 

五、美國II期子宮內膜癌患者中SLNB的應用及結果

 

背景

子宮內膜癌患者的分期手術中經常要評估淋巴結。淋巴結清掃并不延長生存期,并引起許多并發(fā)癥,SLNB治療的結局與之相似,但減少了并發(fā)癥。NCCN指南建議I期患者行SLNB,但沒有明確II期患者的處理策略。

 

目的

評估II期子宮內膜癌患者中SLNB的情況及結局。

 

材料和方法

從SEER數據庫中選取2010年至2018年間6314例女性患者的數據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為II期子宮內膜癌,并行全子宮切除術及淋巴結評估。將患者分組,分別行淋巴結切除、SLNB或未行手術評估。采用多項回歸模型評估淋巴結轉移的趨勢及特征,傾向性評分評估總生存,評估聯合SLNB和LND的敏感性。

 

結果

2010年至2018年間,患者行SLNB的比例從1.6%升高至16.1%(P<0.05),每年增加45%(OR=1.45,95%CI 1.37~1.54,P<0.001);行LND的比例從81.5%下降至65.7%(P<0.5)。2017年,行SLNB、SLNB+LND的比例分別為6.8%、3.4%,2018年行SLNB的比例增加(11.2% vs. 4.9%)。

 

結果

SLNB組與LND組的3年總生存率分別為79.9%、78.6%(P=0.831)。

 

討論

根據當前趨勢估計,到2022年II期子宮內膜癌患者行SLNB的比例將超過LND(61.5% vs. 47.5%)。迄今為止,尚無前瞻性研究評估II期子宮內膜癌患者中行SLNB的情況及其預后,還需要更多數據來評估SLNB與長期總生存之間的關系。

 

專家簡介

王建六.png

王建六教授

 

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副院長,主任醫(y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婦產科主任,婦產科教研室主任,中華醫(y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常委、中華醫(yī)學會婦科腫瘤分會常委、全國女性盆底疾病學組副組長、中國研究型醫(yī)院學會婦產科學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醫(yī)學會婦產科分會主任委員、北京醫(yī)學會婦科腫瘤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市醫(yī)師協會婦產科分會會長、中華預防醫(yī)學會生殖健康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優(yōu)生科學協會陰道鏡和宮頸病變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yī)藥健康促進會婦產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國家衛(wèi)計委婦科內鏡培訓專家組副組長、中國醫(yī)師協會婦產科分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婦瘤專業(yè)委員會常委、擔任J of Gynecol surgery, Int J Ob & Gyn Res,J Gynecol Oncology等國際雜志編委,《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副主編,《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 》副總編輯、《中華婦產科雜志》等雜志常務編委和編委。

 

梁斯晨.jpg

梁斯晨博士

 

醫(yī)學博士(北京大學醫(yī)學部臨床八年制),師從王建六教授、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婦產科主治醫(yī)師,北京大學婦科腫瘤??漆t(yī)師、主要研究方向:子宮腫瘤及前哨淋巴結相關研究、承擔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研究與發(fā)展基金“臨床培育項目”1項、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Clinical Medicine (GOCM)雜志青年編輯、以第一作者發(fā)表SCI及中文核心期刊論文數篇、主譯《查體與問診 診斷學圖解》第七版、《婦科惡性腫瘤手術圖譜》中文版等英文專業(yè)叢書

 

王婧元.png

王婧元博士

 

北京大學醫(yī)學部2020級婦科博士在讀,導師王建六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子宮內膜癌代謝相關通路及其機制研究,子宮內膜癌代謝模型的研究,發(fā)表多篇SCI論文及中文核心論文,參與多項國家自然基金項目等

 

賀淼.jpg

賀淼博士

 

北京大學醫(yī)學部2015級八年制婦產科博士在讀,導師王建六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子宮內膜癌前哨淋巴結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