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4屆子宮內膜異位癥及子宮疾病協會(SEUD)年會在百花之城佛羅倫薩盛大召開,婦產科在線(www.peanutsfamily.cn)攜手益普生對本次大會進行及時、全方位報道。會議期間,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yī)院張信美教授接受婦產科在線的現場專訪,張教授與大家分享了2018 SEUD的參會感受及子宮腺肌癥的保守治療進展、長期管理等方面內容。
1、2018 SEUD 的參會感受分享
本次會議的學術內容與以往的子宮內膜異位癥會議有所不同。首先,會議展示了子宮內膜異位癥在基因、免疫、生活方式方面的研究。其次,會議對子宮內膜異位癥及其他子宮良性疾病如子宮腺肌癥、子宮肌瘤等合并不孕的生育問題、引發(fā)異常子宮出血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因此,此次會議的學術話題范疇相對以往較寬,吸引來參會的人數也非常多。據聞,僅注冊參會人數達1439人。
2、子宮腺肌癥的保守治療進展
保守性治療包括手術病灶切除與非手術技術如子宮動脈栓塞與超聲聚焦,但對于非手術技術要求生育不主張需要慎重。
藥物治療方面,近期也有一些新藥上市,包括從中醫(yī)中藥著手研制的,也即將上市。
最近報道一篇涉及子宮腺肌病手術病灶切除的綜述,詳細描述子宮腺肌病各種手術方式,手術后的療效,以及手術后妊娠等問題,對于子宮腺肌瘤,手術相對簡單,主要是彌漫性子宮腺肌病,手術病灶切除相對較難,尤其是重度彌漫性子宮腺肌病患者,這類病人以開腹為好, 我們報道6年重度子宮腺肌病患者執(zhí)行雙瓣法手術病灶切除,總體療效滿意,手術后妊娠無子宮破裂,但開腹手術療效優(yōu)于腹腔鏡手術。
3、子宮腺肌癥的長期管理
子宮腺肌癥與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fā)病機理是相同的,同屬于子宮內膜異位癥。因此,也同樣需要長期管理和隨訪。今年,冷金花教授牽頭成立了中國醫(yī)師協會婦產科醫(yī)師分會子宮內膜專業(yè)委員會,接下來要的重點工作之一就是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腺肌病手術后的長期隨訪和藥物管理問題。
子宮腺肌癥與子宮內膜異位癥的長期藥物管理基本相同,但又有所差異。首先,子宮內膜異位癥尤其是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合并不孕患者,診斷后的首選治療以手術為主。
但是,大部分子宮腺肌癥合并不孕患者,首選GnRh-a治療,縮小子宮體積后,視情況進行輔助生殖(IVF-ET)助孕。
簡單保守性手術后要分層管理。如患者有生育需求,術中確診為局限性病灶,則術后給予GnRH-a 3個療程治療后,交接給輔助生殖科醫(yī)生進行治療。如患者有生育需求,但病灶為彌漫性,則要在手術后給予GnRH-a 6個療程治療后,繼續(xù)給予曼月樂/短效口服避孕維持治療1-1.5年,取出曼月樂/停服COC后,再指導其妊娠。
另外,動脈栓塞治療后的子宮腺肌癥患者是不能選擇GnRH-a治療的,但超聲聚焦治療后依然可以行GnRH-a、COC、LNG-IUS治療。
因此,子宮腺肌癥要分門別類,進行分層長期管理。不過總體來講,子宮腺肌癥的長期管理與子宮內膜異位癥基本相同,主要通過長時間用藥管理,減少復發(fā)風險。
【專家簡介】
張信美,醫(y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主任醫(yī)師,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yī)院普通婦科副主任兼婦二科(子宮內膜異位癥病房)病區(qū)主任。曾在美國及澳大利亞作為訪問學者進行基礎與臨床研究。主持或參與省級以上課題17項(包括國家自然基金7項)。共發(fā)表論文超過100篇,其中SCI期刊發(fā)表超過50篇。兼任中國醫(yī)藥教育協會婦科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yī)師協會婦產科分會子宮內膜異位癥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yī)師協會微無創(chuàng)專業(yè)委員會盆底與盆腔疼痛學組組長,浙江省重點學科(婦科微創(chuàng))負責人,浙江省子宮內膜異位癥學組副組長。
聲明:本文婦產科在線獨家采編,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